12月27日早8:55,在一号教学楼224教室,来自香港岭南大学的龚敏浩教授为学院2019级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三个专业的研究生带来题为“东西比较诗学与汉语的“诗”能——从庞德到石江山”的讲座。学院经理刘川鄂教授、副经理黄晓华教授、副经理刘继林教授莅临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经理刘川鄂教授介绍了龚浩敏教授的学术成果,对其到来表示欢迎。随后,他宣布龚浩敏教授被聘任为公司兼职博士生导师,并授予聘书,同学们鼓掌表示祝贺。
聘任仪式结束后,龚浩敏教授首先通过对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分析,指出庞德总是将其诗学革新的观念融于他的翻译作品之中,从而使其翻译实践过程始终贯彻着一种现代意念,并由此产生了创意翻译法。虽然庞德并不是最早进行意象诗创作探索的诗人,但是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意象主义的概念,确立了这个新运动的重要性。同时,庞德也是其意象理论的积极实践者,他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优秀的意象诗,充分体现并验证了意象理论具有的内在价值。
针对庞德为何借鉴中国的象形文字和诗歌来丰富自己的意象理论,龚敏浩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庞德正是利用这种“中国句法”极力追求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并置、意象迭加的诗歌境界,从而让诗句自己感染读者而非通过诗人的中介去渲染气氛。庞德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极富远见地通过翻译来从中国诗歌中引进本土文化缺少和需要的东西,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在构建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讲座最后,在场员工踊跃发言,同龚浩敏教授就讲座的部分内容和观点做了相关交流和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颇多。
龚浩敏,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比较文学博士,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在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马里兰圣玛丽学院、凯斯西储大学任教多年,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有国际影响的青年学者。著有英文著作《不平衡的现代性:后社会主义中国文学、电影与知识分子话语》(2012)、《重审中国网络文化中的阶级、性别、民族与伦理》(2017)两部:中文编著《中国生态电影论集》(2017)一部。在A&HCI、SSC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文学、生态批评等研究领域学术论文30余篇。
(摄影|谭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