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新闻
公司员工寒假社会实践聚焦湖北非遗文化
作者:邓超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02-05        来源: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点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2016年寒假期间,公司组建了58人共8支研究生、本科生联合调研团队,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为主题,奔赴湖北武汉、襄阳、宜昌、荆州等16个市州(除神农架以外),开展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调研期间,实践团队登门拜访了数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探访了当地文化艺术馆、地区非遗文化保护中心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其中包括沮水巫音传承人王述银先生,武当太乙五行拳的传承人覃霞老师、天门市群众艺术馆三棒鼓负责人朱国然老师等,保康县文化馆负责人、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以及咸丰县文体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实践团队向被访者及当地群众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团队成员对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有了全面、细致、真实的了解。

 

                                                                            图为非遗文化传承者演奏《沮水巫音》

名家拜访——倾听非遗文化的传承心声

通过来凤县南剧传习研究所的引荐,团队成员拜访了来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剧的传承人,现年62岁的秦唯正老师。当被问及南剧学习经历时,秦老师回忆,当初18岁就从师学艺,凭着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他坚持了四十多年,至今仍然在为南剧的传承及研究而努力。作为南剧的传承人,秦老师对2008年南剧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感到非常高兴,这让他意识到南剧的传承有了政府及国家的重视而更有保障了。现在的秦老师虽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仍不忘时刻宣传南剧、组织义演,在南剧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杨林堂鼓”是宜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乐曲和表演的艺术形式,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宜昌市秭归县杨林桥镇天鹅村,拜访了杨林堂鼓的传承人,现年67岁的秦士坤老师。秦老师在接受团队成员采访时神采奕奕,精气神十足。据秦老师回忆,他11岁便师从谭宜成老先生,对敲打乐有着较高的天赋和热爱。当时在没有曲谱的条件下,硬是用脑袋将杨林堂鼓的所有曲牌记忆并传承下来。秦老师说,虽然自己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但深知自己肩负着杨林堂鼓传承的重任,并立志要将杨林堂鼓传承下去。看到秦老师说道此时眼中闪烁的泪花和流动的光彩,实践队员们被秦老师对杨林堂鼓深厚的感情深深的打动。

政府走访——探寻非遗保护的发展历程

实践团队走访了包括咸丰县文体局、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十堰市文体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十余位负责人,了解当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相关政策及存在的问题,获得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管理和发展过程中的一手资料。

在咸丰县文体局,实践队员采访了文化艺术股谢股长。谢股长向实践队员们详细的介绍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在对现有传承人给予经济补贴的同时,大力鼓励年轻人学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逐步建立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据库,以视频、音频、图片的形式对非遗项目进行整理和保存,以便于日后的传承”。谢股长还表示,除了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外,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需要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因此希望同学们好好完成社会实践活动。

前往十堰市进行调研的团队成员采访了十堰市文体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张科长。张科长热情的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了近几年十堰市市委及相关单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情况。张科长说,“在2015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的文化保护工作。十堰市文体局也始终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发展传承’的方针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良好效果。”

民间调查——感受百姓心中的非遗往事

实践团队在采访天门市群众艺术馆三棒鼓负责人朱国然时,朱老师热情地接受了员工的采访。朱老师分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棒鼓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朱老师指出,天门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曾经广为流行。三棒鼓的棒法来自于生活,“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四套棒法具有浑厚的生活气息。在以前,每年春节,艺人们都结伴走村串寨拜年,不论贫富,户户必到,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现阶段,三棒鼓的传承与发展却陷入困境。朱老师表示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先前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存在,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天门人民已经不需要靠打三棒鼓来谋求生路,所以打三棒鼓的人越来越少;二是当下群众的文化欣赏方式发生了改变,即随着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西方文化或是网络文化等,不再对一些传统文化保持兴趣。“能认识到天门三棒鼓魅力的人越来越少,愿意去学习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少”。朱老师的话更加坚定了队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决心与信心。

据悉,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得到了学校、学院的高度重视,学院共有黄晓华教授等8位老师参与指导,8个团队的负责同学是参与过15年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的骨干,以研究生和保研生为主,学院团委、科研办也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开展好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实践前期,为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成员们经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共同讨论、商议和准备调研的方案、材料;实践过程中更是冒着雨雪,顶着寒风,驱车数小时前往偏远乡镇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春节前后,社会实践团队将结合调研所收集的资料数据,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非遗传承人以及非遗接受者三个维度,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作为一种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与发展的新途径,开学后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多做贡献。

 

 

版权所有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