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下午3点,第379期人文讲坛在逸夫人文楼B6016顺利举行。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现bat365官方特聘教授康保成受邀做了题为《“问题点”的发现与解决》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公司刘继林副经理主持.
康保成教授以大小圆圈的内部和外围为对比范例,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认知范围与未知范围的正比关系,引出本期讲座的主题——“问题点”的发现与解决。分别从“什么是‘问题点’”“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生活常识中发现问题,通过文献和常识的互证解决问题”“从田野调查中发现问题,用文献和田野的对照解决问题”“从微观到宏观的问题点”五个方面详细展开。
讲授过程中,康教授循循善诱,在明确“问题点”的概念后提出了三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一,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从生活常识中发现问题,通过文献和常识的互证解决问题。第三,从田野调查中发现问题,用文献和田野的对照解决问题,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期间,康教授还结合自己参与笺注《长生殿笺注》、考证“秧歌”本义来历等范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他提到,要从微观走向宏观,途径之一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持之以恒,从微观考据走向宏观认知;途径之二是小题大做,管中窥豹,牵一发动全身。
最后,康教授归纳出四点结论。首先,学术意义上的“问题点”因人而异,每位学者都应该围绕自己的学科范围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点”。第二,“问题点”有大小之别、微观与宏观之别。第三,微观的“问题点”比较容易解决,也容易有“标准答案”,宏观的问题则相反。就学科而言,文学领域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但鉴赏水平的高低,则与对具体“问题点”是否正确认知相联系。第四,“问题点”的发现与解决,依赖于广泛阅读书籍文献、关注和体验生活常识、深入开展田野调查、不断提高逻辑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
熊海英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学术总结并向康保成教授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本次讲座通过以问题为导向,为公司的硕博士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
(审稿人:刘继林 卢晶晶)